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不由自主”地愈加明显地表露了出来,“谱牒”就是其中之一。
据《楚天都市报》不久前报道:湖北省部分农村(尤其是离城市较远的边远地区,当然也包括城市)最近十多年来,突然兴起了祭祖修谱之风。例如:孝昌县的一位自称已进入了“小康”的农民张某,他为了来汉寻宗问祖,不惜花费万元巨款,结果还只是草草了事;大悟县娘娘顶村的一位地方民营企业家陆某,他带领着家族的随行人员5人,一路北上京城,南下广州,据说也是搞什么“联宗收族”之类的事,最后办得怎样,我不得而知,但钱财却花费了不少这是无疑的。
说到“谱牒”,笔者这里仅想略谈一下所知,据考,“谱牒”者,其又名乃宗谱、族谱也。说得通俗些,就是“一家之史”(这在解放前一般只有那些“有钱有势”或“大户人家”才能这样做),从许多古代文献里的记载看,大抵来源于周代,由氏族组织演变而来。这种旨在“别世系、辩尊卑”,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谱牒,无不渗透着封建的宗法思想。谱牒之学,到魏晋时期就更成为门阀士族炫耀自己血统的专门学问,《史通?邑里》中说,“世重高门,人轻微族,竟以姓望说出,邑里相矜”。“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由此足见,当时谱牒诚然兴盛。
后来的隋唐时期,国家实行了科举制度,这虽然为庶族地主打开了晋仕之门,但士族门阀观念仍然盛行于朝野,即使“荜门寒族,百代无闻,而辟角挺生,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妄承先哲”。接踵而至的宋代理学夫子则更倡导:“族无巨细,家必有谱”的封建思想,其中,《欧阳氏图谱》、《苏轼族谱》尤其表现为兴盛,历史上的元、明、清以至民国,这族谱的发展就更为具体,几乎一代兴盛一代。
当然,除以上谱牒、世系外,还有与之类似的祠规、家训等束缚族人的所谓条条款款,这些条款,给人带来悲剧的事例,至今乃不绝于耳。
然而,为何历代封建统治阶级这样看重族谱呢?显然,它有“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的功用,即:在封闭落后的封建社会里,的确能为千万个“小团体”保护某些“利益”。可遗憾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若是再度复活它,这只能是拖时代的后腿。正如美国一位记者在《今日中国人的信仰》中所说:“数千年来,封建的宗法迷信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东西在共产党统治将近半个世纪之后依然具有生命力。这意味着,宗法迷信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永久性的特征”。诚然,我们曾一度天真地相信,历史是进步的,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也会与之同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我们却不曾想到,社会的弊端,现实的隐患,精神的缺失,也会随着似水流年的淘洗,由隐而显,由微而著。
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及全部课程内容。然而,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和方法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和方法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而总是想着那些早已被人类唾弃了的陈腐东西,可以肯定,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付之东海。所以,用事实说话,多多注重一下事实―――科学,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带来进步。
作者简介:周银珠,湖北汉阳锻压机床总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