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争鸣 >

科学是什么――看贴有感

时间:2005-04-11 00:00来源:无神论坛 作者:dzzzzz 点击:
在这里看到很多朋友讨论问题时经常产生“是不是科学”的争议,而从中我发现很多人其实对科学是什么并不很清楚。对于科学是什么有很多说法,但是往往比较概要或者描述得不是很清楚,而其引申发挥就更是“见仁见智”了,这也导致了更多的模糊认识。下面列举几
  

    在这里看到很多朋友讨论问题时经常产生“是不是科学”的争议,而从中我发现很多人其实对科学是什么并不很清楚。对于科学是什么有很多说法,但是往往比较概要或者描述得不是很清楚,而其引申发挥就更是“见仁见智”了,这也导致了更多的模糊认识。下面列举几种: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词典
    “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辞海》1999年版
    “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康德
    “科学”是“探求意义的经历”――爱因斯坦
    “科学是一种最逼近真理的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社会事业”
    ……等等。
相信朋友们看到这里也有些眼晕吧。我打算根据自己的一些了解和看法,对“科学”到底是什么做一简要介绍。

    看过刚才那些定义,朋友们可能有个感受,大多数定义都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上面只有爱因斯坦的定义是“经历”。在这点上,我个人比较赞同这个少数观点:“科学首先是一种经历或者过程”,这是从本质上对科学的描述。但是爱因斯坦的定义实在也是太简要了,我觉得达尔文的另一定义更明晰一些,“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规律或结论”。这明确的表述了科学的两方面活动,1.整理事实,2.得出结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总结。而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的知识所构成的体系,应该说只是阶段性产品,而这个认识过程则是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正因为是阶段性的产品决定了这种认识体系的绝对不完备,甚至可能出现错误,而这个过程才会不断纠正错误,使之趋于完备。因此,我认为科学的过程性是其本质属性。过去的定义强调形成的知识体系,往往导致“绝对真理”的错误观念,甚至给各种错误体系混迹其中留下了空子。拿康德的定义来说,宗教也是一种“按一定的原则建立的完整的知识系统”,然而宗教绝不是科学。宗教强调的是“信”,相信了教条(就是那个“一定的原则”)就会得到它希望的结果(所谓心诚则灵),而不是“求”,重视结果而轻视甚至无视过程,这就是在过程性上两者的根本区别。这也是科学和迷信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是不是仅仅有这个探索的过程就是科学呢,当然不是。从定义中还可以看到,科学还是一种方法。就科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来说,无不体现出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方法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事实”,一切从客观事实出发,从实践出发,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收集整理事实是为了下一步找到普遍性规律,这对所收集整理的事实有几个要求,有代表性,有一定的数量,有没有相反的事实。而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要采用正确的方法,例如归纳法、演绎法等等。同时对于得到的结论一定要通过验证的过程,以保证其确实是普遍的规律。这就是蕴涵在科学定义中的方法论。我个人认为这也是科学与“伪科学”的最主要区别。伪科学徒有探索过程其“表”,而无科学方法其“实”。要么从想象出发,盲目推演,无视客观事实或者只重视对自己有利的事实,要么在总结分析过程中方法错误甚至是荒谬,充满基本的逻辑错误。这两方面的缺陷,导致了结果必然是错误的。当然,有朋友会说:“瞎猫还能碰上死耗子呢”。是,或许也有蒙对的时候,但是其出发点或总结方法的错误,导致即便结论是正确的,也无法正确指导实践,因而丧失了正确结论的意义。说到这里,想起了有朋友讨论中医是不是科学,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医有其科学性,因为它符合第一要件,是通过对大量的事实和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得出的结论,基本上可以算是一种经验科学。但是它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却不是通过对事实的正确分析和总结得出的,在形成过程中有很多想象和错误的推理,导致理论与实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中医的理论体系严格地说不能称为科学。

    通过对科学定义的分析,我们还应该看到,科学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那就是尊重事实,严谨求证。任何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在任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都必须保持这种精神,事实求是。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事实不清,就不能盲目的下结论,否则很难保证其结论的正确性。再比如对一种结论是否正确的评价标准,只能是看其是否与事实相符合,也就是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对权威盲目崇拜或者盲目的从众心理都不是科学的态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事实中能发现什么,就是什么,解释不了就要存疑,不随意乱做结论或将得到的结论任意推广扩大,力求所发现的规律既是普遍的,又是必然的。这也是很多伪科学常犯的错误,他们经常把偶然性的联系看做必然联系,结果推出一大堆错误结论,而自信满满,从不想去验证。说到这里,还想提一点,就是“怀疑精神”。要从两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如上所述,任何科学成果都是阶段性的、不完备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这些成果的时候要时刻牢记这点,保持怀疑的态度,随时准备对发现的错误进行修正,而一但发现可能的错误,都要严肃对待,小心求证。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科学成果是从大量事实中总结出来的,而且已经过大量实践所证明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符合客观事实,因此要修正,就得更加小心,必须保证新的理论等能比旧成果更好的符合客观事实。因此我们所说的“怀疑精神”绝不是“怀疑一切”,而是在尊重事实、严谨求证的前提下的“科学的怀疑精神”。从中也可看出,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不仅仅是科学工作的参与者应该具备的,对于每个人来说,也都是必要的,对一切日常工作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内容。

    常有人拿怀疑精神来说事儿,以图给“神”或者伪科学留一席之地。我有个朋友就有个观点:既然科学不能保证全对,那为什么不给别人留点余地,或许人家说的也对呢。我想很多朋友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这就要从科学的另一个含义来说明,那就是科学的目的。

    我们费了半天劲去找那些结论,是为了什么呢?吃饱撑的?恐怕绝大多数人不这么认为吧,呵呵(当然在某些唯心主义者的眼里,我们真是这样的傻子,信个什么“神”不就全齐了么,费那劲干啥。)。那么是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理呢?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包括许多鼎鼎大名的科学家在内。确实,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几乎每个科学家必备的特点,没有这种动力的驱使,科学也不会产生如此伟大的飞跃,人类不会得到如此大的发展。但我认为,这仍然只是现象,还不是科学的真正目的,我们应当分析科学成果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可以看出,绝不是有了成果束之高阁、为了“科学”而“科学”的,反之,一切科学成果都是用于指导人类的实践的,而通过实践最终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我们之所以不满足于罗列事实、仅仅“知其然”,而通过发现客观事物的规律、“知其所以然”,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为我所用”,由被动的适应自然转向主动的改造自然。这种适应性极大的超越了人类之前的各物种,正是这种主动适应性,使人类成为了“万物之灵”。没有科学,人类可能还躲在阴暗的洞穴里,茹毛饮血;没有科学,人类可能还是其它食肉动物的盘中美餐;没有科学,人类还只能靠着老天的“恩赐”才能过上半饥半饱的生活;没有科学,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不到30岁……想到这些,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科学的巨大指导意义不言自明,这正说明了为什么科学现在占据主导地位,也是科学被作为社会事业的原因。

    明确了科学的目的性,我们就可以回答刚才我那个朋友的疑问。科学由于其过程的客观性,严谨性,保证了其结果的相对正确性,从而依据其结论的指导进行的实践,才能尽最大的可能提高人类的适应能力。而各种宗教、迷信、伪科学等等恰恰不能满足这一根本目的。这也就是我们要取“科学”而舍“反科学”的原因。

    综上所述,可以给科学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了。科学就是以尊重事实、严谨求证的态度,为了提高人类的适应能力,从事实出发,通过正确的方法,得到用于指导实践的普遍的规律或结论的过程。好象有点罗嗦啊,呵呵。还是用达尔文的定义吧,不过需要修正一下――“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规律或结论,以指导人类实践。”

    以上只是个人认识,阅历又浅,难免挂一漏万。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参与讨论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