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化是当今西方世界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基督教的新教伦理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核心精神,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全球化的到来,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发达,基督教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社会的精英,也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但是部分中国大学生盲目信仰基督教,丧失了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意识和科学精神,弱化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安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基督教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督教在我国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信徒主要是“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的“三低”人群,以妇女老人居多。改革开放以后,基督教在我国迅速蔓延,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
“据统计,我国宗教信徒中的70%-80%为改革开放后80年代以来入教的。而青年宗教信徒约占信教人数的30%。”①18在这些青年信徒中,文化层次较高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其中有不少是作为“知识精英”的大学生。
2000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提供的数据表明,上海市大学生中信教的占11.81%②。综合各地资料,对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估计,最高在20%③,最低在3.6%④。
在大学生信教群体中,基督教的发展势头最迅猛,己超过其他宗教,成为信徒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在北京某高校进行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特征”的调查,其中明确承认信基督教的大学生约占3.6%。同时还有大约61.5%的学生表示“不信仰基督教,但对基督教有兴趣”。2008年,华桦对上海地区6所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占4.7%。同年,中国人民大学的杨慧林教授针对北京地区的高校学生做了基督教信仰的调查,调查结果为3.52%的人承认信仰基督教。
从这些数据来看,大学生信仰基督教所占的比例虽然并不太大,但是绝对数量却不少。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最近几年大学生信教人数有了一定增长,基督教(尤其是地下基督教)在大学生群体中发展尤其迅猛,一些宗教在大学生信教者中趋向严密化、组织化、网络化,具有极强的组织动员能力。⑤
大学生从事基督教活动的组织主要是“团契”①,活动场所主要是大学校园附近的基督教会和外籍教师所组织的家庭集会。另外,以门户网站、社区论坛、博客空间等为媒介的互联网,也为当今大学生信仰基督教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通过有组织的宗教活动,逐渐偏离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形成了神灵论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消极的宿命论的人生观。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产生了反经验和反理性的倾向,在政治信仰方面逐渐认同西方文化,产生了“西化”倾向。基督教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渗透,弱化了青年大学生的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使他们丧失了批判意识和科学精神,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甚至成为西方反华势力的“助手”,已经严重地冲击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危及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基督教文化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中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变。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不仅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被一些人所接受,作为西方文化核心的基督教也乘虚而入。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被颠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又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危机。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大学生群体在“信仰危机”中很容易就陷入了基督教的泥潭。
概括来讲,当今中国的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在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不断地交流与碰撞,作为西方价值观念核心的基督教文化也对大学生产生广泛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利益格局发生新的变化,社会阶层出现贫富分化,腐败现象的蔓延和社会分配不公都对主流价值体系产生解构作用。怀疑一切的“后现代主义”的流行,使整个社会出现信仰危机。在“价值真空”的状态下,大学生很容易滑向基督教。
(二)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宗教与网络联姻的趋向。许多基督教组织都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网络宣教士和网络基督徒通过社区论坛、博客空间等网络平台,大肆宣传基督教的教义和文化,引导网友参与讨论,交流心得。作为网络主力军的大学生很容易接受网络基督教的传播方式,不知不觉地被引向宗教唯心主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
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过多的侧重功利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陶冶和信仰价值的塑造。大学所重视的是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但却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与追问。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他们也会萌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问。而我们的大学教育却不能提供这些,他们必然会从其他方面去寻求获得。宗教正好在这个方面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四)遭遇人际关系危机
进入大学的大学生改变了高中时期紧张的学习生活,缺乏一个清晰的追求目标,时常感到空虚、孤独、焦虑,缺乏归属感,导致精神信仰危机。特别是在遇到疾病、家庭变故、恋爱失败、学业困难、就业压力等问题时,缺乏救助渠道和心理疏导,感到孤独与无助,就很容易被基督徒之间所谓的互助、友爱、合作精神所吸引。
(五)英语教学的强化
在大学生的培养计划里,《大学英语》是公共必修课。另外由于毕业资格、考研、评优等方面的考虑,使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得不在英语学习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英语学习,大学生了解了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许多知识,再加上有些外教带有价值偏向的引导,使基督教文化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另一方面,强化大学英语教学必然会弱化对专业科学知识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就逐渐丧失了对基督教文化的抵御能力,最终成为基督教的“俘虏”。
(六)西方反华势力的渗透
冷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我国的和平演变。经常借助基督教组织向我国的广大青年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这些基督教组织通过互联网以及官方和民间的宗教文化交流,对我国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境外的一些教会组织也一再呼吁:“该行动了!网络宣教士、网上基督徒,你们在哪里? 上帝可以差遣谁呢?”“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呢? 首先是聆听呼召。成为一个网络宣教士,必须有来自主的清楚呼召……知道自己进入大陆的网络,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因为个人的兴趣,更不是休闲,而是为了真理而打那美好的仗。”⑥ 这些网络基督教组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宣传基督教的教义,也不是为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而是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
通过西方反华势力有意识、有目的的网络宣教活动的渗透,喜欢上网的许多大学生都被“拉下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正在被网络宣教士引向歧路。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七)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虽然,基督教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是反科学的。但是,基督教鼓励人互助、行善、博爱的基本教义,在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方面,似乎也有一定的作用。在当今世俗化和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里,传统道德沦丧,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基督教提供的“不可偷盗”“不可贪心”“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爱人如己”“原罪与救赎说”等基本教义,很容易得到大学生的接受。
三、如何削弱基督教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对我国当代的大学生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遏制大学生信教群体不断蔓延的趋势。
(一)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教材内容重复,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没有有效开展,考试考核流于形式。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某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反感、厌学情绪。以后要改变注重理论灌输的生硬的道德说教的传统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在潜移默化当中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增强大学生抵御基督教文化侵袭的能力,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基督教是一种以神为本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相对立的。西方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就是通过高扬人文主义精神而冲破了对神权的崇拜,从而转向对人本身价值的歌颂,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解放与张扬。我国从“五四”运动以来就大力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甚至形成了对科学的崇拜,科技至上的“工具理性”反而又导致对人自身的工具化。但科技并不能解决价值观和信仰问题。当今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主要就是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育而造成的。因此,应该改革大学的课程设置,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注重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三)提高反分裂反渗透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面对当今西方世界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全面渗透的严峻形势,必须提高反分裂反渗透意识,特别是对于借助基督教文化交流而进行的渗透活动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对于大学校园里的基督教活动特别是外籍教师的家庭宗教聚会要严格规范,保证其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挫败西方世界“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
(四)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互联网与宗教活动的联姻,是当今基督教传播的一个新特点。宗教的网络传播具有共享性、虚拟性、交互性、随意性的特点,“各种宗教信息在网上广泛传播,宗教网络化轨迹日益明显,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出了挑战”⑦102。因此,必须完善我国有关互联网管理和使用的立法工作,正确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与非法传教的界限,公民的言论自由与非法发帖、转帖的界限,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正确对待网上的传教活动,自觉抵制西方网络宣教士和网络基督徒的传教活动,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五)建立系统的人生指导机制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还缺乏系统的人生指导机制,从而导致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很难实现,学生难免会感到无助和迷茫。因此,大学教育应该建立对大学生的人生指导机制。这种人生指导机制需要学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比如设置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机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畅通学校的信息沟通渠道等。这些渠道都可以使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方便大学生与教师以及领导层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大学生的生活困难和心理问题,消除其“失落感”、“无助感”、“孤独感”,增强其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以鲜明正确的导向指引、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与学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组建社团、举办学术沙龙,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竞赛活动,展开社会调查、暑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举办大学生学术文化节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无神论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
注释:
①团契(fellowship或communion),又称基督徒团契。其意为伙伴关系,源自《圣经》中的“相交”一词,意思为相互交往和建立关系,是指上帝与人之间的相交和基督徒之间相交的亲密关系。团契现在常用作基督教(新教)特定聚会的名称。团契生活是基督徒最基本的和非常重要的教会生活,所以团契也被称为基督徒团契。
参考文献
① 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8.
② 赵斌.对大学生宗教嗳昧现象的透视[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
③ 陈金安.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72.
④ 金志霖.当代大学生与宗教信仰——兼谈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J].当代宗教研究,2002(3):32.
⑤ 凤凰网.调查指近年来地下基督教在大学生群体中发展迅猛[EB/0L].(2011-04-25).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 1_201 i_04/25/5959965_0.shtml.
⑥ 范学德.网络宣教——当代宣教新领域[J]. 大使命双月刊,2008(10). http://WWW.gcciusa.org/Chinese/b5_publications/GCB/2008/Oct/P02.pdf.
⑦ 左鹏.基于互联网的基督教传播:以大学生为对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02.
作者简介:崔海亮,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西藏民族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本文责编:黄奎